360度觀看歷史——論碧翠絲・格魯反思荷蘭殖民歷史的創作

cover image

謝宇婷

2025-04-10

特約評論系列 #5

英 EN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大員上岸,建立熱蘭遮城作為據點;荷蘭西印度公司也於同年在北美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紐約。四百年後,臺南市政府主辦的「臺南400」將此事件視為城市的開端,從而忽視了原住民的歷史足跡。荷蘭紐約辦事處發起的「未來 400」強調「荷治紐約的歷史」,並為「共享這段歷史的他者」提供發表觀點的平台。儘管此舉避免完全抹除原住民的存在,但仍將原住民後裔的社群邊緣化對待。在這兩個活動中,四百年前的殖民開拓,被簡單地以「相遇」一詞輕巧帶過其殖民暴力及衝突。巧合的是,「未來400」的手冊封面選擇一管台夫特藍瓷風格的牛角火藥筒,上頭寫著「Pax Hollandica」字樣——意指「荷蘭治世」,實際上卻是荷蘭鎮壓臺灣原住民的歷史象徵。1

 

這件看似古董器物的作品,在「未來400」的慶祝活動中挑戰了既定敘事,並連結起兩個關鍵的海上殖民時刻。它出自臺裔美籍藝術家Beatrice Glow之手,而其母系家族可追溯至客家與三地門原住民的跨族群婚姻——這意味著她也共享一段荷蘭海洋殖民史。Glow在紐約歷史學會的個展《當我們的河流相遇》(When Our Rivers Meet)是「未來 400」系列活動之一,《荷蘭治世》(2022)則是其中一件展出作品。Glow提到,這是她有史以來最「自傳式」的作品:「荷蘭治世」字樣周圍裝飾著檳榔葉,指涉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要求西臺灣各地領袖獻上椰子或檳榔樹,象徵割讓土地的landdag政治儀式。

 

Future 400

「未來400」手冊扉頁的Beatrice Glow《荷蘭治世》(2022)作品圖。

 

自2016年以來,Glow以荷蘭在北美及亞洲跨洋殖民的歷史檔案為基礎,和當地原民社群夥伴合作,發展一系列創作。她透過再組構物件、編織、數位媒體甚至是嗅覺經驗,嘗試勾勒未被史料記載、翻轉帝國視角的歷史敘事,想像更平等的歷史情境。

 

Glow開始涉及紐約殖民歷史的其中一件作品是她2016年在紐約大學任駐校藝術家期間,與多位萊納佩(Lenape)合作者——他們的家族曾被迫遷離紐約——共同發展的VR口述歷史作品《曼納哈達VR》(Mannahatta VR)。戴上頭盔的觀眾置身在殖民經濟發展之前的百老匯街區,聆聽萊納佩長老講述他們的故事與理念,甚至透過互動設計對既有刻板印象或偏見作出反抗。例如觀眾可以拉弓射倒巴特里公園的一座荷蘭紀念碑——它紀念的是萊納佩人賤賣曼納哈達給荷蘭人的虛假歷史。推倒紀念碑後,空中浮現了萊納佩烏龜支系酋長Mann的身影,與夜空中分別代表萊納佩三支系的星座——烏龜、火雞與狼——相映照,鏡頭還帶過各種植物的萊納佩語名字。虛擬實境讓被隱藏的歷史現身,提供觀眾感受原民視角的可能。

 

作為 Glow 對互動式 VR 的首次嘗試,這一媒介最初是透過工作坊介紹給萊納佩長老的。他們不僅欣然接受,更希望藉由新媒體激發年輕世代對歷史與傳統的興趣。有的長老甚至希望將自己的身影留存在VR中,讓後代可以在虛擬實境中見到他。因此,《曼納哈達VR》不僅是將口述歷史轉化成沈浸式的影像檔案,更探索科技如何開啟歷史教育以及公共記憶的可能。而VR作品可不斷調整的彈性,也讓Glow跟合作夥伴Alexandre Girardeau得以機動的回應不同文化傳承的想法。在2019年的版本中,「我們如何擴展曼哈頓的原民知識?」等問題以標語的形式出現在背景中,向觀眾提問。2022年的版本更進一步指出福特汽車公司將工業污染物傾倒在原民傳統領域的惡劣作為,召喚觀眾行動的可能。

 

Screen+shot+2019 07 04+at+2.57.25+pm

《曼納哈達VR》中的巴特里公園荷蘭紀念碑——紀念萊納佩人賤賣曼哈頓給荷蘭人的虛假歷史。© Beatrice Glow。圖片致謝藝術家。

 

延續當時的合作經驗,Glow在2022年至24年於紐約歷史學會駐村進行檔案研究時,便集結諸多文化傳承人,共同閱讀學會典藏的1909年哈德遜–富爾頓慶典檔案,包含照片、花車水彩設計等文物,從而再詮釋荷蘭殖民史,隨後也作為展覽《當我們的河流相遇》的基礎。這場1909年的遊行、煙火、船隊和電燈表演,旨在紀念哈德遜探勘紐約三百周年以及富爾頓發明蒸汽船一百週年。其中,54台遊行花車如同帝國的劇場,依照殖民進步史觀分期:印地安人時期、荷蘭時期、英國時期、美國時期,試圖讓新移民接受帝國視角的紐約歷史。

 

Glow總共邀請了九組曾受荷蘭殖民影響的夥伴,共同合作七組花車模型。其中,《所有島嶼在水下相連》(2023)以班達群島傳統的kora-kora船為靈感,象徵船舶作為貿易、戰爭和儀式的載體,同時連接起新阿姆斯特丹和印尼群島的關係。兩位合作者Wim ManuhutuNancy Jouwe此前曾與藝術家攜手策劃論壇,回顧四百年前東印度公司在印尼班達群島犯下的大屠殺——使這座花車模型成為對紐約繁榮神話的有意識反敘事。

 

101237d Beatrice Glow Air Install04

展覽現場:Beatrice Glow,《當我們的河流相遇》,紐約歷史學會,2024。© Beatrice Glow。圖片致謝藝術家及紐約歷史學會。攝影:Glenn Castellano

 

在創作花車模型的過程中,Glow表示,她嘗試將檔案研究變成「擴大連結,講述彼此故事」的契機。2這一過程涉及對歷史檔案的重新檢視,並對其中潛藏的殖民敘事進行解碼。與她長期合作的原民教育工作者Brent Stonefish指出,「印地安人時期」花車遊行的群眾穿著並非真正的傳統服飾,甚至這些遊行者也不是原住民而是白人,「荷蘭時期」的花車設計則以「第一艘在曼哈頓的船」為靈感,忽略萊納佩人已有悠久的河流航行傳統。這兩個例子正是定居殖民敘事中反覆出現的虛構模式。3

 

作為回應,Glow與原住民夥伴Stonefish重新以後者的萊納佩視角設計紐約市徽,思考若荷蘭人與原住民曾建立族群互惠的關係而非暴力與衝突,以及如果過去數百年來人類沒有試著征服自然而是與之共存,一個更包容、共榮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Stonefish在訪談中提及,當荷蘭人初抵曼哈頓時,萊納佩人其實友善照應水土不服的荷蘭人,無奈後來荷蘭人並未以禮相報,而是屠殺、驅趕他們遠至俄亥俄州甚至加拿大安大略,讓他們流離失所三百多年。GlowStonefish將原本市徽中手持盾牌的原住民男性與荷蘭男性,替換成一位荷蘭女性與一座原住民女性和諧的坐在生命之樹下,有孩童相伴,下方由一隻大龜背負,象徵被稱作「龜島」的北美洲。這樣的轉化一方面致敬萊納佩的母系社會習俗,同時也隱含著一種女性更為包容、和平的指涉,比起征戰殺伐的男性,試圖以陰性的視角撫平過往的傷痛。

 

Zn C Ug Zm069 V X10a7 4 Sigillum Manahahtáanung  1

Beatrice GlowBrent Stonefish,《曼納哈達之璽》,2023年,VR雕刻光聚合物和聚乳酸、生物塑膠3D列印、箔、壓克力漆、不銹鋼棒、琺瑯塗層 © Beatrice Glow。圖片致謝藝術家。攝影:Aertiron

 

與《曼納哈達VR》強調前殖民的意象不同,這些花車模型強調了殖民史書寫的遺產,同時嘗試翻轉為解殖歷史的感知媒介。模型雖然僅具象徵性的詩學正義,卻是少數能夠串聯全球範圍內荷蘭殖民史進行討論的藝術實踐。Glow從自身與臺灣原民的歷史關聯出發,作為遙遠同盟的角色,與班達群島、紐約萊納佩族群等夥伴對話與合作,從更廣闊的比較視野檢視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西印度公司的殖民遺緒,並建立全球殖民網絡中跨文化的對話可能。

 

360度的觀看歷史,不只是運用VR或新媒體藝術,更包含與不同身份、不同學科的夥伴合作,並在協作的過程中時時留意多重觀點的重要性,才可能形成串連全球的殖民網絡繪製。Glow不僅以VR作為作品呈現的形式,她也在VR頭盔中建模、刻畫物件的細節,如此不僅方便跟遠端的協作夥伴討論,更能透過VR的360度、可放大縮小的視角,確保所有細節都達到雙方共識後,才使用3D列印後再次加工成最終的物件。相較於Glow在創作過程中的細膩溝通,以及在展覽呈現、公開演講中對原住民夥伴關係的強調,並將展覽作為平台嘗試翻轉、重構殖民敘事,「臺南400」及「未來400」的活動主敘事中,對於殖民字眼的隱晦,依然反應了轉型正義有待推進。原住民族群的參與雖可見,但仍作為輔助、補充觀點的角色,更結構性的反思尚未可見。4長期參與西拉雅族群文化復振的Alak Akatuan(段洪坤)即呼籲,若要紀念1624,必須從對原住民的道歉開始,才能展開更深入的未來對話。

 

四百年前的殖民暴力至今仍影響著各地社群。Glow的實踐表明,紀念活動不僅是歷史的展示,更是重思「誰擁有詮釋過去的權力與視角」的契機。而如何建構並呈現另類視角,不僅是對既有權力結構的質疑,更是藝術創作者得以發揮、施力的空間。

 

24f383d1 Fc74 4ea5 Afc7 9205c5e4154b 7+all+islands+connect+underwater

Beatrice GlowNancy JouweWim Manuhutu,《所有島嶼在水下相連》,2023年,VR雕刻光聚合物和聚乳酸、生物塑膠3D列印、箔、壓克力漆、不銹鋼棒、琺瑯塗層 © Beatrice Glow。圖片致謝藝術家。攝影:Aertiron

註解

1 聲明及手冊,見「未來400」網站

 

2 見藝術家為展覽所做的訪談

 

3 見藝術家及合作者的線上論壇紀錄

 

4 在「未來400」相關活動中,展覽《紐約以前的紐約:新阿姆斯特丹的卡斯特洛地圖》邀請當代萊納佩酋長回應一封荷蘭殖民官員宣稱以60荷蘭盾「購得」新阿姆斯特丹的爭議信件,並將酋長們的話語陳列在信件旁。 另外,展覽《Manahahtáanung或新阿姆斯特丹?紐約的原民故事》則有萊納佩代表在開幕式上呼籲荷蘭對17世紀在北美對原住民的奴役迫害道歉,並提供經濟賠償以作為文化復振、補貼長者的基金(相關中文報導)。「臺南400」雖有《原原不止400年》、《千年俯瞰400》等展覽呈現西拉雅族的悠久生活足跡,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出的《跨•1624》亦未迴避荷蘭傳教士對於西拉雅尪姨的迫害,但尚未提出對於殖民創傷以及修復族群關係的具體作法及行動。臺南400的命名本身也侷限在「建城400年」的框架,延續殖民與開發為本位的視角。對此,Uma Talavan(萬淑娟)就提出以「臺南400+」來取代「臺南400」彰顯對於原住民轉型正義的意識,並開展更具包容性的未來想像。

作者

謝宇婷是策展人、編輯與研究者,現居高雄。她畢業於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並取得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學位,曾任職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她的研究與策展實踐聚焦於亞洲與全球南方的生態政治與資源治理,並延伸至後冷戰地緣結構、邊界與離散、以及去殖民敘事的再書寫。她嘗試從地方感出發,連結藝術與當代生活的結構性議題,將策展視為一種知識生成與集體對話的方法。作為編輯,她持續透過出版與傳播媒介實驗策展方法學,拓展敘事形式於傳統展覽之外的多元可能。近期策展計畫包括:「潮壤相接」(高雄市立美術館,2024–2025)、「不存在的博物館」(BOOKAND.,澳門,2023)與「如果島嶼會作夢」(台北當代藝術館,2021–2022)等。